付费内容 新任省委副书记,4000字长文自曝求知心路,为人做官学习之道都在其中

新任省委副书记,4000字长文自曝求知心路,为人做官学习之道都在其中

时间:2023-12-23 11:43:22 分类:成长基石
图片


据《青海日报》消息,12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赴海西州格尔木市,实地督导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整改工作。省委副书记刘奇凡,省领导朱向峰、刘涛参加。
上述消息显示,刘奇凡已任青海省委副书记。
刘奇凡此前为辽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他是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纪委委员。
官方简历显示,刘奇凡出生于1967年4月,贵州水城人,1988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经济师,律师。
1988年,刘奇凡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回到贵州工作,后历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处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副秘书长等职。
2012年7月,刘奇凡任铜仁市委书记,2015年4月任贵州省委秘书长。2016年1月,他升任贵州省委常委,继续兼任省委秘书长。
2016年10月,刘奇凡跨省履新内蒙古,任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2018年1月当选自治区监察委员会主任。
2021年11月,刘奇凡再次跨省履新,任辽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2022年1月,刘奇凡当选为辽宁省监察委员会主任,至此次履新青海。
2022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庆之际,时任辽宁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奇凡曾特意为母校撰文,自曝求知心路,感念师恩,其中亦蕴含着许多为人、做官、学习的道理,全文如下:

问道五老峰 得师李秉濬

刘奇凡


19849月,我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从贵州深山走向福建沿海,来到五老峰下,住进芙蓉湖畔,开启经济学求知之旅。回忆当年自己的大学生活,平淡如静水,可写的不多,却有一份独特的师生缘…
名师引路
大学第一次上课,在讲台上见到一位身材清瘦、气质清秀的中年老师,先向大家自我介绍,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李秉濬。
秉濬老师教我们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学。以当时我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学这门课程是比较吃力的。他从劳动创造、社会分工、等价交换、商品价值等基础知识讲起,一点一滴地给同学们植入经济学概念,既严肃认真,又风趣活泼,展现了十分深厚的学问功力和融会贯通的讲解能力。
开学不久,本系83级的吴国徽同学向我介绍,他们班也是由秉濬老师上的第一课。据他所知,秉濬老师是经济系最严格最有学问的老师之一,为人正直简朴,学问功夫精到,文章简短精辟,靠着在校多年的积累,恢复高考后很快成为副教授,是校园公认的好老师。
在秉濬老师的引导下,我似懂非懂地听,囫囵吞枣地学,算是与经济学结下了缘。随后的学习中,秉濬老师反复讲,学习和分析经济学问题,要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直到发现最终的精华。课堂上,秉濬老师多次举例引导我们,要撇开现象看本质,掌握抽象思维方法。秉濬老师的讲课,严密得让人崇仰,严谨得让人敬畏。
记得政治经济学课题的半期考试,系里老师对我们班同学的考试成绩和答题情况进行评估,总体感觉我们班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上一级的同学。班主任陈永志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并用激将之法说:“我们天资不如人家,惟有更加勤奋才行。”我这才知道,原来天资是用逻辑思维能力来衡量的!也是此时,我初步体会到了秉濬老师启发我们学习、掌握抽象思维方法的重要所在。受此激将和启发,大学期间,我们班的同学读书很勤奋、成绩都不错,涌现出郭荣东、荆林波、陈建等佼佼者。
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注意理解秉濬老师在讲授中运用的抽丝剥茧的思维方法、由浅入深的逻辑推导过程,逐步摸索进入经济学的门径。后来,我听一些老师讲过几次,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开创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经济学院有不少著名经济学家,但水平如秉濬老师者不多。系里安排秉濬老师这样的名师,给我们新生上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我们入学就能迈出高起点的第一步。
食堂解惑
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秉濬老师把一学期讲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提出知识重点,提了复习要求。他对我们说,如有不懂的地方,临考前一天的下午,他会专门到芙蓉二旁边的食堂继续给我们辅导。
复习之后,我说不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却很想得到这次向秉濬老师当面请教的机会。当天下午3点左右,我走进食堂时,秉濬老师早已坐在我们平时就餐常用的一张普通木桌上,正用他讲课时常带的大杯喝茶,等着学生的到来。一会儿,范春平同学也来了。我们俩与老师打过招呼,便开始提问。
春平同学的问题,秉濬老师听得清楚,讲得仔细,我也跟着受益。等到我提问时,出现了尴尬的情况:秉濬老师竟然听不清我的问题!原因是我的普通话说得太差了。老师便问我家乡是哪里的?听我说是贵州的,当即用略带闽南口音的贵州话对我说:“你们贵州我去过,当年开展‘四清’运动,我同厦大的几位老师一起,到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到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你用贵州话问,我听得懂。”我大感意外,真的用贵州话问了起来,秉濬老师也很流畅地给我讲解。
当天的问答持续到下午5点左右,内容已不限于课程所学。我请教的问题不少。比如某些邮票的劳动价值不高,交易价格为何很贵?我得到了秉濬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个别在当时来说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苏联的社会主义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也得到了他正确的、客观的思想引导。辅导结束前,秉濬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对我们分析经济现象、认识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再次进行点拨。当天辅导时,秉濬老师信手引用一些学者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观点,激起了我对学术期刊的兴趣。这次辅导过后,我到阅览室、图书馆阅读《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文摘》等学术期刊的兴趣越来越浓。
品茶点津
到了大学四年级下学期,我们主要课程都已修完,实习过后不久,老师就安排我们写毕业论文。报了选题上去以后,学校安排秉濬老师具体指导刘学忠、张清和我三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让我再次得到秉濬老师当面指导之缘。
怀着对秉濬老师的崇敬之心,我阅读了不少文献,反复思考提纲,认真提炼观点,用心组织文字,花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完成了1万字左右的初稿。修改了几次,自己觉得拿得出手之后,才敢交上去让秉濬老师审阅。
过了10来天,秉濬老师突然相约,请我晚上品茶。上学时,我们都知道福建人爱茶,惯常用比我们家乡的小酒杯还小的杯子品茶。秉濬老师是福建永春人,在第一学期的课堂上,曾以茶为例讲解劳动、生产、价格的问题,给我们介绍过铁观音等乌龙茶名茶,永春正是乌龙茶的原产地之一,自然深知品茶之道。当时,学生之间相约品茶之事偶尔会有,教授请学生品茶之事难得一见。接到秉濬老师的邀请,我既惊喜不已、又忐忑万分。
当天晚上,我们在校园附近的茶舍见面。泡上茶以后,秉濬老师与我交流毕业论文的问题。我选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初探》,在当时属于比较新的课题,本来自己很有信心,听到老师约见,不免有些担心。
意外的是,品茶之时,秉濬老师一直没有讲我的论文哪里行、哪里不行,反而多次讲到,张清同学的论文写得很好。我向他请教张清的论文优点,他说张清的文章吸收东欧经济学家的思想和观点,研究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中西结合好,文笔也流畅。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的论文吸收西方学者的观点多,结合国内经济体制实际的东西略显不足,回去再作修改!
师生二人夜谈,气氛比较轻松,内容相当丰富。喝的什么茶、品的什么味,早就忘了,老师的话却记忆犹新。秉濬老师说,读书做学问,既要学会洋为中用,又要能够古为今用,善于中西结合、古今结合,注意防止食洋不化、食古不化。他认为,在这方面,当时中国做得最好的学者是钱钟书。这是我第一次听人介绍钱钟书,此前我从未读过钱钟书的文章和书籍。我们上大学的20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前期,崇拜西方思潮的人多,批判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也很多。听了秉濬老师的话,我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上,同样存在着重视西方经济学、轻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临近毕业,同学都在担忧就业问题。一些同学有专业悲观思想,总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如财政、金融、会计等专业吃香,害怕将来不好找工作。我向李老师请教以解大家的迷茫,他说财政、金融、会计这些专业都好,但最好的应该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因为打好政治经济学的综合知识基础,毕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很容易学会、能很快地适应。这一番话,大大增强了我的专业自信,让我初步明白了用四年时间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宝贵价值。
一路受益
毕业之后,我凭着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和写作基础,完成一篇命题论文,通过了贵州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陈谨之主任的严格挑选,获得了从事政策研究和经济改革的工作机会。
工作之初,一方面,我保持在大学时期的读书习惯,继续阅读相关经济学期刊,并利用工作机会,参与各种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实践体验;另一方面,我时常想起秉濬老师同我的谈话,注意阅读钱钟书、季羡林等人的文章,并找来一套、四册《大学语文》教材,从一些古文名篇和唐诗宋词学起,努力丰富自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正如秉濬老师所言,打牢了政治经济学的综合知识基础,承担什么任务都能很快上手。在贵州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的6年时间,我的经济学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巩固提升,跟着领导撰写调研报告、起草政策文件、参加会议讨论,逐步成长起来。那几年,我也比较注意“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问题,努力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994年之后,我先后调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公厅,承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文稿和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从事文字工作18年。在此期间,2002年前后,一度遇到了文字写作能力和思想提炼水平的上升“瓶颈”。一位早年从事文字工作的领导指点我,不妨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我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史记》,参考一些学者的写作心得,特别是重读《毛泽东选集》之后,文字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我在学习中发现,毛主席和许多知名学者的文章,大量吸引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那些日子,我不时想起秉濬老师“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的箴言!
201610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内蒙古自治区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工作地域、专业知识的转换跨度都很大。进入新岗位,我努力在实践中学习监督方法、增强办案能力,留意阅读古人的反腐思想,悟到历朝历代的贤臣和清官有着不少“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事迹,大大增强了我当好纪检监察干部的自信和定力。
回望感怀
一个人年轻时的幸运在于:上心仪的学校、读热爱的专业、遇最好的老师!于我而言,进入厦门大学是第一大幸,遇到经济系的那么多好老师,是幸中之幸!回忆我的大学时光,入学时得到秉濬老师的引路,毕业前又得到了秉濬老师的悉心点拨,既有幸、又有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那么多像秉濬老先生这样的让人终生受益的好老师,一定书写过无数的引导学生、育人成材的感人故事。
母校是我们的心灵家园,说透了全在一场师生缘、一份同学情,每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让人惦想,每一位留校同学的坚守让人温馨。万分感谢鸿德同学的相约,勾起了我对大学以来历历往事的回眸。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往,凭窗有感,谨赋小诗一首:“五老峰下学经济,芙蓉湖畔结初心。黔中弟子夜问道,得师一语解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