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的《文化思想贯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评析。
一、推荐阐述
该文于2024年5月27日刊登于《光明日报》第15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执笔。甄占民拥有丰富的仕途经历,曾在中宣部多个部门任职,后转至中央办公厅担任调研室四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务院直属的顶级学术机构,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甄占民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这些背景使得全文渗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不时穿插相关哲学概念。此外,作为副部级官员及中央党校的资深成员,甄占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其文章视角和逻辑均展现出高度的学术严谨性。
全文亮点有三:
一是结构清晰,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为三大支柱,直接点明文章主旨,构建出明确的论述框架,便于读者迅速把握信息。
二是素材组织紧凑,通过精心挑选和严谨布局,结合哲学理论与文化思想,深入剖析各主题,辅以重要论述的直接引用,使得论证既全面又深刻。
三是语言风格独特,虽保持政论文的理性客观,却又不失雄浑壮阔,与文章主题相得益彰,凸显了文化思想的广博深邃。
二、正文分析
前言部分解析:优秀的文章前言需融合权威论述的关键性、简洁精妙的过渡以及核心论点的明确提出。本文前言堪称典范,从恩格斯的论述出发,巧妙引入文化思想这一核心议题,进而提出从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三个维度理解文化思想,为全文奠定了逻辑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一级标题:大历史观
第二段:作者从定义、哲学依据及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层层递进,阐释大历史观的内涵。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演变,证明了大历史观对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文化思想与大历史观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大历史观在历史文化比较、发展眼光等方面的应用,为理解文化思想提供了具体路径。
第四段:强调大历史观在观察文化中的重要性,指出其有助于我们把握文化内涵、规律及自信,作为实践指导的总结部分。
一级标题:大文化观
第五段: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发,明确文化的广义与狭义区别,进而提出从大文化观视角理解文化的论点,论述严谨,逻辑清晰。
第六段:通过文化与政治经济、物质精神的关系等视角,论证文化思想贯穿大文化观,引用重要论述,强调文化思想的综合性与全局性。
第七段:细化阐述文化思想在大文化观中的体现,涉及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展现其兼容并包的特点。
第八段:总结文化思想的广泛涵盖,引用哲学术语增强论述权威性,为文章增色。
一级标题:大时代观
第九段:以哲学论述为起点,阐明时代对理论的影响,指出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时代实践,需从大时代观把握。
第十段:列举文化思想的时代性体现,如立足大局、人民中心、守正创新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点。
第十一段:总结文化思想的大时代观,梳理各层面内容,强调其对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辩证法思想。
第十二段: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辩证统一,为学习、把握、践行文化思想提供方法指导。
大历史观:注重以宽广深厚的历史视野洞察文化发展大势
大文化观:注重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大逻辑把握文化发展功能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重从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关系的视角来认识文化,深刻阐明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文化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深刻揭示了文化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秉持的是一种在大的历史逻辑基础上的文化观。同时也要看到,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往往被人们从不同角度所理解阐发,产生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正因如此,在如何看待文化的问题上,一些人容易陷入狭义或片面的理解之中,就文化谈文化,将文化局限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文化视野的大与小、宽与窄,直接影响着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实践的推进。如何看待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把握文化的基本范围,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大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重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上思考文化发展,坚持用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审视文化发展,善于从思想武器、精神力量、价值追求等视野来谋划文化发展,以更宽广的维度凸显了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搞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贯穿的大文化观,既体现在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上,也体现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既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又强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强调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又强调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既强调管好用好传统媒体,又强调管好用好互联网等新型平台;既强调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对文化建设某个方面的回答,而是涵盖思想理论、精神世界、文化传承、文明创新等方面建设的集大成者,深刻阐明了文化文明所具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充分彰显了对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大时代观:注重在全面观照时代变革中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构成这一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就此鲜明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在回答时代问题中阐明文化发展方向,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开时代先河、领文化风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守正创新,正视文艺创作方面“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和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问题,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化新境界;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思想精神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明风尚;秉持开放包容,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沛养分,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是在对时代变化的全方位观照基础上产生的,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总体性回答,是在用整体性视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产生的,在开放包容中博采众长、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实现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有机贯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广阔前景。
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紧密联系,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时代高度的辩证统一,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演进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要素,也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开阔的思维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把握好文化发展大势所趋、方向脉络和基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赢得文化发展的主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写作服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