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内容 报人出身的广东新任副省长,文笔杠杠滴

报人出身的广东新任副省长,文笔杠杠滴

时间:2023-12-23 12:42:45 分类:经典讲话
图片

11月23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刘红兵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接受孙志洋、冯玲辞去副省长职务的请求。
公开简历显示,刘红兵出生于1969年7月,安徽砀山人,长期在媒体工作,曾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2020年6月,刘红兵出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2021年5月担任湛江市委书记,至此番履新。

2023年6月,刘红兵曾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推介湛江人文风情。全文如下:


 湛江:带着海的“胎记”成长为翩翩港“公子”

作者:刘红兵


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界处,是中国三大半岛中唯一拥有整个半岛的地级市,自古就是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要地,素有“天南重地”的称号。湛江所辖的10个县(市、区)均面向海洋,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海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拥有岛屿134个,形成港湾101处。

图片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
海洋是湛江与生俱来的文化“胎记”
连接着这里传承千年的文明
海洋也是流淌在湛江身上的血液
塑造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
千年古港文化传承,南海明珠湛蓝底蕴。
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雷州半岛沿海生息繁衍,他们就是生活在遂溪县江洪镇附近的“鲤鱼墩人”。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湛江人,在这片红土地上辟草莱、开阡陌、耕海田、建村落、兴城镇,将原野变为沃土、荆榛化作稻粱,把边陲海隅建设成富饶美丽的家园。
湛江是我国大陆沿海通往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航程最短的重要门户。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雷州半岛设徐闻县,徐闻古港逐渐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无数商船从徐闻古港起航,以非凡的勇气和胆魄驶向世界,有力推动了古代中国与海外的经贸往来。唐贞观八年(634年),被定名为“雷州”,古雷州是历史上南海区域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军事要塞。
历史上,雷州半岛经历过多次大移民,中原移民带来的充裕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加速了雷州半岛的开发建设。历代也有许多历史名人途经或任职雷州,特别是宋代,寇准、苏轼、苏辙等10位名臣贤哲曾经来到这里,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南宋咸淳年间,雷州修建十贤祠纪念名贤,文天祥应邀撰写《雷州十贤堂记》。随着时间积淀,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融,孕育出与海共生、自成一格的雷州文化,成为岭南“四大文化”之一,留下了人龙舞、雷剧、飘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末,湛江优越的港口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来西方列强的觊觎。在近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湛江沦为法国殖民地,被称作“广州湾”。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创作组诗《七子之歌》,其中一子就是广州湾。面对入侵者的野蛮暴行和疯狂掠夺,湛江人民不甘屈辱、愤然而起,掀起了震惊中外的“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郭沫若曾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纪念这段英勇的历史。1945年“广州湾”结束长达近半个世纪被侵占的历史,回归祖国怀抱,被正式命名为“湛江”。
(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恢弘史诗催人奋进。
湛江是一片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发展历程的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湛江地区涌现出“广东四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的黄学增、中共广东南路早期党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韩盈、南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钟竹筠等一批有志青年,推动雷州半岛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此后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路特委带领湛江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共南路特委组建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游击战争,于1949年迎来湛江解放。随后,为支援解放海南岛,湛江人民积极筹集粮草,修筑公路,组织1.8万多名船工、舵手、渔民协助部队进行海上练兵,共出动2000多艘船只踊跃参加渡海作战,为解放海南岛作出重要贡献。海南岛解放后,解放军第十五兵团专程赠予锦旗:“解放海南,功在徐闻”。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湛江是个方向,湛江要设防,湛江要坚守,湛江不能丢”。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湛江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1953年,为打破外国敌对势力的经济军事封锁,党中央决定在湛江建设新的商港。从1955年开始,湛江人民克服财力、物力、技术重重困难,仅用时一年多就建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港口,湛江也因此被称为“港城”。
1958年,为改变雷州半岛干旱缺水的局面,湛江30万军民手挑肩扛、劈山筑坝,仅用14个月就成功拦截九洲江,建成鹤地水库。随后雷州青年运河于1960年建成通水,创造了中国水利工程史上重要奇迹之一,建库开河换新天、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湛江人。1960年2月,邓小平视察湛江时,欣然挥毫写下“雷州青年运河”六个大字。与此同时,湛江建成黎湛铁路,扩建湛江机场,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陆空交通齐备的城市。
1984年,湛江被列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湛江昂首跨上了振兴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启航。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海南相向而行”的历史使命,对湛江发展寄予厚望。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第一站就来到湛江,利用整整一天时间从北到南走遍雷州半岛,从海洋渔业到生态保护,从港口运营到水资源配置,殷殷嘱托、声声关切,为中国式现代化湛江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广袤的海洋,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湛江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举全市之力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湛江坚持向海洋要粮食,持续擦亮“中国对虾之都”“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等名片,深耕蓝色粮仓、唱响海洋牧歌,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
湛江是中国大陆通往海南的咽喉要道。2020年,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开港运营,琼州海峡航程和通航时间都缩短一半。从高空俯瞰,徐闻港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海鸥,中间半月形候船大厅取名“得月门”,与楼外的大海浑然一体,仿佛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寄托着粤琼合作的美好愿景。借“近水楼台”之便,湛江将持续深化与海南相向而行,全力服务保障好海南自贸港建设,把琼州海峡打造成平安海峡、便利海峡、人文海峡。
湛江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蓝天白云、碧海银沙……中心城区沿湛江湾而建,形成了“一湾两岸、海在城中、城在海中”的独特城市格局。湛江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全市红树林面积达6398.3公顷,占全国的23.7%,正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半岛,凝心聚力建设“红树林之城”,打造生态文明新名片和绿美广东新亮点。
勇立潮头,春山可望。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湛江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全力做好“海”这篇大文章,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湛江新篇章。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