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吃饭思维
关于读书,历来有很多观点,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孔明道“读书要观其大略”,就连陆九渊与朱熹这对一生之敌,对待读书的态度却出奇一致。
陆象山认为“读书且平平读,不晓处且放过”,朱晦庵则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至于今人,我最喜欢吕叔湘先生的态度:能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多少读多少,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要跟书过不去。
以上五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看似“佛系”实则“自然”的态度。
读书就像吃饭,只要认识字,人人都可读书。至于读什么、怎么读,跟日常吃饭一样,这不是什么学问,而是一种日常。
今天胃口好,就多吃点,隔天胃口差,就少吃点,这也是我们“多少读书会”的由来。
读书,就像吃饭,不必拔高,也不用功利。
一个小孩子,只要他肯吃饭,肯定是能长高的。至于读什么书能加速成长,这个问题就类似“吃哪顿饭能长得更快?”
谁能答得上来?
02几何思维
几何思维是读《乔布斯传》看到的,乔布斯很擅长连点成线,每一个闪过脑海的想法都会被固定下来,因为他知道下一个点很快会出现,这样就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读书,一定要有点线面的几何思维,因为我们的想法很多时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我想用毛泽东同志的著名文章《论十大关系》来举例说明,因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连点成线、逐步成型的过程。
为准备党的八大报告,从1956年2月14日到4月24日,毛泽东用43天时间,听了35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每天都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
早晨一起床,就开始听汇报,每次都是四五个小时。事先看书面材料,汇报过程中边听、边议,不断插话,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
4月19日,毛泽东将边听取汇报边思考的问题归纳为“三个关系”:即沿海与内地关系;轻工业与重工业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他在谈话中指出:“真想建设内地,必须充分利用沿海;真想建设重工业,就必须建设轻工业;真想搞好集体所有制,就必须搞好个人所得。”
第二天,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提出了“五个关系”:除了轻工与重工、沿海与内地、个人与集体三组关系外,又增加了地方与中央、经济与国防。
4月24日,毛泽东根据两个多月来听取经济工作部门汇报的情况,在原有五个关系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少数民族与汉族,提出了“六大关系”:轻工业与重工业、沿海与内地、国防行政与经济文化、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中央、少数民族与汉族。
4月2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原来六大关系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党和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等四个关系,至此,十大关系正式形成。
回看十大关系形成过程,毛泽东刚开始的切入点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问题,随着与国务院各部委谈话的深入,逐步从农业这个点延伸到重工业与轻工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等经济领域,然后又从经济领域向民族、党建、国防、外交等领域拓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十大关系。
其实,读书也是一样,有了想法,马上要把这个“点”固定下来,一个点也许没有意义,但两个点就可以连线,三个点就能成面,然后就能打造立体图形。
03熔炉思维
几何思维仍然停留在物理层面,熔炉思维则是化学层面的延伸。我经常想人的脑子到底像什么,想来想去,觉得它应该像一座炉子。
首先,它跟前面的吃饭思维有点像,无论什么食物吃进肚子里,最后都会转化为血液、骨骼、肌肉……。平时读的书全面填进“炉子”,这时候把火点起,一切都会“冶于一炉”,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锄头斧头,要什么,它便给你锻造什么。
但除了“冶炉”的功能之外,这个炉子还有一个“丹炉”的功能。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是在哪里诞生的?丹炉里!是术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的。
前面我们讲到,读书不可太功利,既是一个态度,更是一种理性。读书就像炼丹,书籍为丹砂,脑子是熔炉,在火温的变化下,丹砂之间开始化学反应,可能就在无意之间,砰的一声——“火药”诞生了。
所以,读书最好要做笔记,有些东西必须还要背下来,背得出来就像丹砂进了炉子,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个催化剂或者氧化剂,瞬间就能炼一颗“仙丹”。
有人会讲,这样读书怎么有点“玄学”的味道,其实不然。比如,火药虽然诞生于偶然之间,但在实践之中,古人先是找到了丹砂的组成:硝、硫和碳,慢慢又得到了“一硝二磺三木碳”的配比。
随后,欧洲人从化学方程式中推出:硝酸钾74.64%、硫磺11.85%、木炭13.51%的质量比,火药可以最充分地燃烧,这标志着黑火药这颗“丹药”,彻底从玄学走向了科学,从偶然迈向了必然。
多数的科学都来自于偶然的玄学,只要先把“丹”炼出来,书籍会把玄学变为科学的。
04生长思维
吃饭思维,其实是一种时刻积累、终身学习的态度。
几何思维,其实是一种连接闪念、激发灵感的方法。
熔炉思维,其实是一种促成化学反应、创造新物种的理念。
但以上三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动技,缺少主动技。
读书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生长。所以,我分享的最后一种读书思维,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就是——生长思维。
读书这件事要随性,但不可过于随意。因为大家时间宝贵,除了消磨时间,多数时候还是要讲究一下性价比的。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读书,一定要做笔记。李敖看书有个习惯,买书必须同样一本书买两本,为什么?因为他看书,看过之后就要给它五马分尸,有用的内容全部剪下来录入资料库。买两本就是防备正反两面不能同时剪裁粘贴。
现在,我们有了电子书和图文识别,做笔记就容易得多,好东西直接复制粘贴,慢慢分门别类,有了感悟就在文头段尾标上去。
时间一长,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想写什么文章,先找分类、找素材,然后看自己的感悟,一篇文章其实已经有了一半。
我一直把成长思维比喻成一棵树,树根是自己的核心理念,树干是各种大类,树冠、树枝、树叶各归其位。看书过程中,有了好的句子就摘录,该树枝的放树枝,该树叶的放树叶。
当然,有很多是不知道放哪里的,没关系,就单独建个文档,时间慢慢会告诉你它属于哪里的。
蜡烛不燃烧是没有意义的,摆在那只是好看,只有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才算完成它的使命。
书,其实也是这样。不看的书,是没有意义的;只看不摘录,那是很不划算的。
来源:稿子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