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河间写作”公众号。作者:李西标。特此致敬!
导读
一个猛子连续写了30年的公文,具体到某个年份,能够上层次、经得住检验、感觉很出彩的公文也就那么几篇,有的是独立完成的,有的是合力反复打磨实现的。但总的感觉,没有哪篇是轻轻松松拿下来的。其实,写公文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说易就是会说话、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就能写,一般性的公文只要符合格式,有条理地把事写清写明写准就行,要求也不是很高,更何况定稿前还有领导把关;说难是指时间紧迫、劳动强度大、质量又特别高、人们听后看后都叫好的文稿,遇到这种情况,领导考虑的是把这个任务放在谁身上更合适,即使是材料高手,他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这就需要快速实现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需要积极开动脑筋和综合爆发力,需要树立信心和增长底气,需要高度集中和心无旁骛,需要吃得了苦和熬心血。当然,有些公文出精品,也不是说成就成的,能够容得时间,恰恰这个时候正是经受锻炼的好时机,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怵头、不要没底,更不要当成负担、拒之门外。只有经历得多、参与得多,不负辛苦、不断历练,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就一定会找到门道,就一定会写出精品。为了促使同志们公文写作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仅就写公文如何出精品,围绕“十个必须”,浅谈一些感悟。
01
必须培树精品意识
一、必须培树精品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态度决定着结果。写公文如果脑子里连出精品的这根弦都没有,那么精品肯定也会跟你无缘,这就需要不断地培养树立并自我强化这种意识。在日常写作中,要保持定力,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真正作为一种追求,不急功近利,不自我陶醉,不满足现状,不做“差不多”先生,远离“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误区;要激发动力,注重内生与外驱,真正从枯燥的文字排列组合中找到兴趣,用心用情地去热爱,有了这种能动性,加之外围的压挤与激励,即使再苦再累,也感到很有价值和意义。
02
必须做到站位上位
二、必须做到站位上位。平常人们总说“一级是一级的水平”“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有时也说“这个材料没有写上去,高度不够”,这些通俗话语中就包含着站位的问题。写公文站位上不去,就等于矮了一大截,也更谈不上成为精品。站位要上去,只有进行上位思考、换位思考,才能占领制高点。这就需要写公文时多站到上级的决策部署和要求、领导的意图去把脉,学会坚持高政治站位,从战略着眼,从大局把握,从整体入手,从理性思辨,提炼“思想”,牢扣“精神”,把准“灵魂”。
03
必须善于借鉴范文
三、必须善于借鉴范文。我们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不是抄袭,更不是全盘照搬,应是模仿、“拿来主义”。会抄的抄思想、有突破、能创新、出特色,用自己的得体语言表达;不会抄的是什么话还是什么话,整句整段地依葫芦画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写公文出精品,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更不是不加选择地找到篇同类的稿子就当作范文,而是多学习、多积累、多辨别,沙里淘金,真正选出范文中的范文、经典中的经典,多瞄着这个靶子、目标、方向去努力,倾注心力写出等同或超越其水准的文稿,真正形成自己的,那么这种借鉴就成功了,也就是真正把参照物用活了。
04
必须推转逻辑关系
四、必须推转逻辑关系。写公文,为什么许多时候写完了还要推倒重来,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把握好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没有到位,肯定会出现主旨不明、脉落不清、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这样的公文绝对也成不了精品。精品公文,无论是哪种体例,也不管篇幅长短,都必须体现出逻辑性,做到逻辑严密,拥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当然,要把逻辑关系运用得好,就得多思考、多下大功夫,真正掌握逻辑思维内在外在的规律。在符合公文体例的基础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学会“带着镣铐跳舞”,切实掌握方法,无论文章的整体还是局部,时间空间、宏观微观、本质现象、直接间接,并列、递进、对比、因果,横向、纵向、交叉,先后、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外内、大小、主次、轻重、缓急,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把握,都要排好队、归好类,梳理好辫子,分好大小辈,一环紧扣一环,很有逻辑性和层次感,浑然一体。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背景下,失去这种逻辑关系,如果重新调整次序,再进行比较,就肯定感受到逊色了。
05
必须找到高手指点
五、必须找到高手指点。写公文,无论新手还是老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不过层面不同,起点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对精品的认知程度会有差别。找高手指点,就是借助“他山之石”,促使文稿质量的再提升。领到起草任务后,尤其是重要文稿,毕竟自己是内因,要积极开动脑筋,是什么主旨,找哪些素材,按照什么思路写,必须进行认真和反复思考,清楚哪些打不开、有短板,找谁点拨能够指导上去,是请教领导、找经验丰富的公文高手,还是询问非本身业务范畴的情况,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找高手指点,也可能在写前,怎么揣摩就是理不出头绪,无从下手;也可能在写中,写到一定程度,就卡壳了;也可能在写后,认为文稿还达不到理想的程度。以上无论遇到哪种情况,千万不要琐碎地问,最好是打包集中问,毕竟高手也是刚接触,给其留出思考时间,这样指导起来才更有针对性和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悉心把指导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和再加工,这样效果会更好。总之,不要单纯地等待,形成依赖,要明白起草人是自己,否则写出的文稿个人的成份太少,如果再让高手修改,改得面目全非,就成了他人代写了。
06
必须挂钩理性感性
六、必须挂钩理性感性。公文有的侧重说理,有的侧重说事,说理的内含着事,说事的内藏着理。精品公文难就难在“理”和“事”挂起钩来、融为一体。理性的成份多表现在观点和分析上,感性的成份多表现在客观事实和量化的支撑上,有时有观点,就是缺乏支撑,有时有支撑,就是锤炼不出观点。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拟出一个醒目的大标题,锤炼出几个鲜明的二类、三类标题,整篇文稿会很增彩,如果再把正文中每个观点和感性的表述之间提炼出理性的话语,就更能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程度。公文难写有时表现在理性的东西不会“引”,提炼升华不出来,找不出规律,不知道围绕什么、针对什么、按照什么,尤其是把上级的要求,与本地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结合不进去,总是空对空,形成两张皮,做成“夹生饭”。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有意识练习,精品公文就必定会远你而去。
07
必须饱含着气和劲
七、必须饱含着气和劲。上乘的公文,决不是单调的文字排列组合,而是蕴含着内涵的功力、底气和劲头。就起草者而言,接到起草任务后,首先抱定的是信心和决心,我“行”我“能”,如果一接手就没有底气,或焦虑或打退堂鼓或想法推脱,肯定完成不好;其次要全身心投入,真正找到感觉,对不同的公文起草时感觉绝对不一样,运笔的走向也会不一样,或朴实或生动,或直接或间接,或宏观或微观,要内含着一股子劲儿、一股子气儿,满怀激情,有一种写作的冲动,真正写出灵感、冒出词彩,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厚积薄发之气势,钻进去打动自己;再次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视野,要有硬功夫、硬气力,观点鲜明准确,分析深刻透彻,举措硬朗实际,要求具体到位,找准着力点、结合点。就受众者而言,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能够学到知识,读出力量,受到吸引、感染,听后扣人心弦,有生气和震撼,有凝聚力和辐射力。
08
必须注重精雕打磨
八、必须注重精雕打磨。精雕打磨既能展现知识水平,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写公文出精品,就得把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贯穿全过程,既表现在写作过程中,更表现在完成初稿后。政治和法规上要过关,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和含糊;要严格遵循公文的体例和规范;主题要突出,观点要明确,结构要严谨;运用的素材要实事求是,做到引用和数字要精准;每一个段落、句子、词语、标点都要准确。总之,必须做到稳住心神,反复碾压、来回打磨,切实达到忘我的境界,直到实现完全满意为止。
09
必须学会换脑沉淀
九、必须学会换脑沉淀。从事公文写作时间长的同志,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写时热处理,写后冷处理”,冷处理就是写稿人起草完后因为脑子高度集中,有一种钻进去拔不出来的感觉,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冷静、沉淀沉淀,先放一放,不再考虑这个事了,也可以说是转换一下思维、换换脑子,等脑子特别清醒后再进行,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灵感,重新进行剪裁,甚至把写成的稿自我否定、自我归零,勇于割爱,回过头来再从一个新的立意出发,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10
必须实现收获能力
十、必须实现收获能力。写公文能够出精品,既是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的结果,也是这方面能力提升的表现。一个人并不是天生这方面的能力就强,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口吃个胖子的,而是靠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才能收获的。这就需要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积极主动、刻苦学习、广采博取、深入钻研、经受磨炼、融会贯通,坚持执着、耐心、毅力,勇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只要这样做了,收获的不仅是能写好公文、能出拿手的“硬件”,而是终生受益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属于自身的,尽管借鉴、吸纳了别人的,但毕竟不再是别人的了,因为是真正通过自己长期累积、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切实提高、学以致用转化而成的,也必将成为打开破解其他问题乃至成长成才的金钥匙。
总之,写公文出精品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有责任心,真正把基础打牢,一步一个脚印、永不停歇,坚实而有力地往前迈,写公文的水平就一定会提高,精品就不会有多遥远,服务就会更优质、更高效、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