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的秘书》有关情况通稿
序
赵兴勤
我与利民相识,说来颇有机缘。那是
20
世纪
90
年代,我除承担三届研究生教学任务外,还兼两个本科班“中国文学史”课程讲授。一次,在给本科学生上课时,有同学笑嘻嘻地向我“告密”说,有化学系学生蹭课。当时,本系其他年级学生蹭课是常事,也时有文科其他系学生慕名蹭课,都不足为奇。化学系学生来听古代文学课,则属头一遭,这令我有些惊讶。我当时曾特地走到他的座位前,提醒他为学心无二用,应专心致志,别荒废本专业。他站起来爽快地答道:“放心吧,老师,我不会耽误的!”事后,才知晓他的名字,这便是胡利民。而他的蹭课,一半是志趣使然,对古代文学专业、传统文化是真喜欢;一半为私,他的女朋友崔美荣,就是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他之所以能够准确得知我上课的时间、地点,当然离不开这位“内线”情报。
后来,学校机关一熟人到化学系蹲点,做兼职班主任,对这个聪明精干的小伙子很器重,曾专门向我提及,并推荐他报考我的研究生。因化学专业与我所从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相去甚远,起初并未引起我的足够重视。后来,利民将他发表于相关报刊的文章拿给我,令我刮目相看,很难相信此乃出自“理工男”之手。之后,他夜以继日,发奋苦读,还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希研,以示考研之决心。看那劲头,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过几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为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年读研期间,他虽然已成家,但很少请假回两人苦心经营的安乐窝。而端庄贤淑、美丽大方的美荣,对利民给予最大程度支持与理解。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细心照顾老人与孩子,付出不少心血。利民自知与科班出身的同学相比,专业基础先天不足,故刻苦攻读,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或资料室,写下数十万字读书笔记,所购置书籍,也将宿舍书橱及上铺堆得满满当当,令人赞叹。
多年来,我与研究生之间处得如家人一般,节假日时常招呼他们到家中小聚,改善一下伙食。直到现在,他们中不少同学还难以忘怀师母张传凤女士做的红烧肉,每每念及,并在网上发表感言。但在治学之途的引导上,我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严格得很,时常当堂发问,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令他们不敢懈怠。至研三时,我给利民布置的学位论文题目是《〈聊斋志异〉仿书研究》。这一题目分量很重,论域牵涉面颇广,即使攻读博士学位者以此为论题亦未尝不可,且当时极少有人对此染指,参考文献不易寻觅。利民面对这一令人棘手的课题,在我面前从不流露畏难情绪,而是知难而进,南上北下,博览文献,刻苦钻研,穷原竟委,在较短时间内,就写出初稿送我审读。不料,我读后并不满意,那篇洋洋洒洒七万字的文章,竟然被我一下砍去四万余字。当时已近凌晨,夜幕沉沉,万籁俱寂,我依然打电话把他叫到家里来,就论文完善问题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我所批改的那份初稿,据说,他至今仍珍藏箧底,还不时拿出来看看,以提醒自己工作不能丝毫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学位论文经反复打磨,数易其稿,终凭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论述精到、资料翔实等特点,获得答辩委员会专家好评,以出色成绩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其后,该篇论文部分章节发表于相关刊物。
我们学校
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当时,有不少学生都来我校申请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少,要求相当严格。当然,就业也非常看好,绝大部分进了高校,目前很多已成为高教战线骨干、名师。有些则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利民有一股闯劲、几分虎气,尚未毕业,就被长江之滨某市机关拟录用。后因连云港市人事部门召唤,他毅然返回家乡应聘,当即被一区政府机关看中,不久又被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破格录用。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倘若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他自然难以脱颖而出。
进入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以后,他从一名普通秘书做起,先后在多个处室工作,服务过多位市领导,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其间经历了许多,思考了许多,磨砺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对于秘书工作的理解与认识不断得以深化。现在,他将十几年秘书工作心得体会汇编成书。大致说来,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一是论述并重,切合实际。利民有着丰富的秘书工作经验,作为过来人,他反思如何做好秘书工作,自然与某些教科书的表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教材编撰者尽管可能熟谙秘书工作机窍,叙述体系健全,但终因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反复磨炼,在表述上或有隔靴搔痒、过度解读、理论拔高之嫌。本书融入作者长期从事文秘工作的经验与感喟,对该项工作的内在机理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娓娓而谈,亲切自然,使文字也有了人文关怀温度,读者容易接受。对于难以操作的问题,利民也不是板起面孔作长篇大论说教,而是以丰富案例为引导,将论述要点融入个案剖析之中,论述并重,将理论表述渗透进工作实践,提纲挈领、直奔重心,令人一目了然,有会于心。这种知行合一的做法,当然是可取的。
二是设身处地,思虑
秘书的秘书